您所在的位置:考古发现

福州闽侯史前遗址发掘首日 陶片等器物出土

由于降雨,原定于前日开工的福州闽侯史前遗址抢救性挖掘工作,推迟到昨日进行。考古工作者们第一天清理出了近20厘米厚地层。
现场挖掘出的部分陶片
经过上周的勘测后,为何独独选中了仁山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?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工作人员朱燕英说,因为在勘测中发现,对比其他地方,这里的文化层较深。而且在前期调查中,从这个遗址发现的陶片等器物也较其他遗址多,因此他们决定对这个地方进行抢救性挖掘,预计整个挖掘过程将耗时10天左右。
昨天下午,考古工作人员们准时到达现场,在事先挖好的布方上开始工作。他们的动作特别“温柔”:有些工作人员拿着小铲子,蹲在地上轻轻地扒土;而另一部分工作人员虽然拿着大锄头,但也是慢慢地一层层铲,还时不时地捡起土里的小碎片。
仅是扒土,为何如此“温柔”?朱燕英解释说,“别小看了扒土,这是技术活。”她说,所谓的抢救性挖掘,实际上就是在打好的布方里往下深挖,一直挖到原生文化层为止。根据前期的勘测结果看,这里的原生文化层深度可能在1.5米左右。
她说,在挖掘的过程中,首先要在布方四个边缘垂直向下挖土,“这样可以根据露出的土壤颜色、含水量的不同,判断土层年代。”她说,做好这一步,等于是给整个挖掘打好基础。紧接着,就是拿着锄头一层层扒土,在扒土过程中随时会有陶片等器物出土,因而动作一定要轻柔。因此昨日,虽然十几个工作人员顶着艳阳工作,但也才清出了不到20厘米厚的地层。考古“大家”称闽侯史前遗址是黄瓜山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昨天考古现场,来了一位“大家”:今年在漳州奇和洞考古现场发现史前人类头盖骨、省博物院考古专家范雪春老师,他乘着休假前来“一探究竟”。
在现场,范老师首先观察了地形,发现这里背靠高山,地势较高,而且下有荆溪流过。根据之前经验判断,史前人类选择的居所一般沿河分布,再加上前期已经出土的彩陶等器物, 他对仁山遗址被断定为史前遗址表示无疑,“这里肯定还能发现更多的东西。”
他说,闽侯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的文字记载是在《史记》。里头提到了闽越王无诸建城的经过,而当时的闽人就是从闽侯这一带进化发展而来的,因此这里可以说是福州人祖的发源地之一,“我们福州人的祖宗,就生活在这”。
“闽侯史前遗址是黄瓜山文化的典型代表。”他说,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彩陶等器物,对比同时期的闽浙一带出土器物而言,彩陶工艺比较复杂,因此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新石器晚期,闽浙一带生活的史前人类最具智慧的杰出代表。

  设为首页 | 关于我们  |   版权信息  |  隐私保护  |  免责声明  |  合作伙伴  |  联系我们
 中华自然科学网(SCICN.NET), All Rights Reserved
  冀ICP备17034147号   客服及报障邮箱:sci@scicn.net